Banteay Srei雖名女王宮,但實質上跟女人或是王族都沒有關係。
據說是唯一非國王所建的寺廟,所以比其他來得細小,
主要供奉濕婆神(Shiva),不過因為形象百變,一直分不清Shiva和Vishnu。
女王宮的特色是其粉紅色外皮和上面精緻而密集的雕刻,
未知是否陽光影響,現場看起來比較近似橙色,
整組建築大致分為二個部分:前院和內堂,
外城牆圍著護城河和Linga走道,中心部分再有城牆,建築物都在裡面,
小歸小,但由於整個範圍都沒有遮陰,逛起來也相當費體力。
過了正門,是另一道門,這種門又過門的格局,在往後所見的吳哥建築很常見。
(上:門門重門門;下左:有Linga當然要有Yoni;
下右:古高棉文,看起來有點像泰文,不過司機說那是2種完全不同的文字)
通過Linga走道就見到內城牆,內城的門山(門上的山形牆)比外門多了一層滾邊還有小翹角,
女王宮的雕刻比吳哥其他廟都來得精細,那種有點「狗亞」的風格也很少見。
各門山上雕所的是印度史詩故事,不過即使不懂也不會影響雕刻的可觀性,
只是看著正在不知是在復修還是後製作的門柱,有時分不清還算不算是遺跡。
內堂有據說是圖書館的小型建築,和三座地基相連的寶塔,
所有建築物均被圍起,令原來已狹小的空間更加擠擁,想看清楚還要左窺右探。
除了一貫精美的浮雕外,建築物前的神獸也很有氣勢,
看著猴子造型立時聯想到《願望猴神》(也是印度傳說),可惜新造的仿製品卻嚴重破壞氣氛!
類似的「復修」在吳哥區經常出現,每次見到總有種突然被抽離的感覺,
wiki說,為免被盜,現址的雕像大多以複製品代替,
不禁慨歎所謂的古蹟,或多或少都要經歷現代化的風暴才能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