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沒看過電影,道聽塗說《花樣年華》的結局裡有個秘密留在吳哥窟的樹洞,
幻想中的畫面是在巨大的洞窟裡滲著微弱的天然光,有一個人在參天樹前輕輕說秘密......
後來搜集資料時知道這是美麗的(?)誤會,窟其實是高棉語中「廟(Wat)」的音譯......
FF時間完結。
吳哥窟又名小吳哥,未知是不是用以區分吳哥城(大吳哥),
是吳哥遺址其中一個最熱門的景點,外形特徵是頂頭的「五支粟米」及其水中倒影。
柬埔寨國旗上的「三支粟米」就是吳哥窟掠影,可想而知吳哥窟在整個古蹟群中的地位。
(歷史資料可在wiki上找到,在此就不多說了)
雖說是「小」吳哥,但它的面積對只用雙腿行走的旅人來說也不算小,
從下車處過護城河到正門至少要走10分鐘,
而從後門進入則要走5分鐘左右,卻會錯過長長的那伽橋和石獅子。
吳哥窟共有三層平台,1F有著名的迴廊浮雕,四面共八幅,
不熟悉吳哥歷史又沒有嚮導的人們只認得最神怪的「攪拌乳海」,
其他大約是打仗和出征,有威武的大將和虐殺的場景,邊走邊自行想像當中的故事。
大概還沒到旺季,除了「攪拌乳海」那邊,其他浮雕前都沒有人,
在迴廊走動很悠閒,唯獨每隔一小段都有上下級有點累人。
轉角處有些飛天仙女浮雕,看著她們的黑bra,見證了遊客的不文明!
約40分鐘慢行了迴廊一圈,見到階梯便隨便走上,
舊一點的旅遊書說吳哥窟的階梯多陡多危險,
不過現在大部分破損的樓梯均已裝上木梯級或禁用,陡峭的還裝有扶手,
所以儘管2F上3F的階梯出名又斜又危險,卻絕對比巴雲寺的蜘蛛爬來得輕鬆。
(何況整條梯上也是遊人,要是掉下還有人墊背 )
看原裝階梯,最大難度除了陡峭,還有每一級都非常的窄,
大概需要全身貼著梯級爬行才能安全上落,
雖說這是為了表達對天神的崇敬,但難不成當年的國皇也是像貞子般爬上爬下嗎?
2F也有迴廊,不過沒有壁畫,迴廊與平台間有經典的柱窗櫺和大幅飛天仙女浮雕,
3F在衣著有些限制:有袖衫和及膝褲。
(真奇怪,一個動不動就拿J出來膜拜的宗教,怎麼反而介意信徒穿長褲還是短褲?)
沒有地圖指南,基本上就是亂走,看到哪裡有路便走到哪裡,
途中遇到各種佛像,據說為免被盜,大部分已移至博物館,
剩下不少都是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看起來像是隨意擺放,
只有2個身披袈裟的毗濕奴(Vishnu)像,工工整整地讓人供奉。
wiki有說明不同的建築特色,惟身處其中時卻分不清天南地北,不過事後靠相片亦不難認出。
角落處有「階梯式走廊」,當時只覺線條和結構都很漂亮,原來還有保持水平的作用,
迴廊間有很多走道和天井,原來是田字閣和儲水池,因為池邊總有梯級,最初認為是泳池來的。
頂上的面積不大,人很多,逛起來有點擠,大約15到20分鐘便走完一圈。
透過窗櫺可眺望附近的叢林,也能近距離觀看象徵須彌山頂峰的(粟米)寶塔。
因為座向關係,旅遊書教下午遊吳哥窟較好,
不過在天陰的日子,上午下午分別不大,
但看別人的相片,似乎在吳哥窟裡看日落也別有一番風味。
一而再的吳哥窟日出
到吳哥窟看日出是非常熱門的行程,租車的話大約要加US$5-10,
標準的吳哥窟日出相片上,吳哥窟前方總一片水中倒影,
看起來像是一個湖或是護城河的一部分,
實地看過後會知道,那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水窪,
早晨時分,就是人人迫在水窪前等日出。
這次旅程當然也安排了吳哥窟日出,
晨早5時出發,在水窪前站好位置不到5分鐘就開始下雨,還要愈下愈大,
最後更要瑟縮在漏水的破屋(好像是藏書閣)中避了一陣雨才能離去。
隔一天始終不死心,追加一次日出,
這次沒有下雨,但雲層很厚,除了較清晰的剪影外,太陽依舊失蹤。
大概近年跟日出日落無緣吧,安排的兩次日出日落都沒有遇到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