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有點抱歉,逛了幾天神廟,大概患上寺廟疲勞,而且吳哥城外皮的建築都是小品式的,
到了最後一天已是走馬看花,若非很有特色,甚至乎忘記了自己有沒有去過。
Preah Khan 聖劍寺
又稱為「父廟」,是微笑吳哥王為其父而建的宗廟(母廟是塔普倫)。
遊書說從門口到廟中心的門是愈往內愈小,後來甚至要哈著身通過,以表示來人的恭敬之心,
不知是否入口有差,現場通過時卻感到門時大時小,不像別人拍的工整。
中心點是國王爸爸的骨灰壇,但資料上說原物早已被毁,現在見到的是後來修復成果,
難得地,遇到了要錢黨:這裡有位人兄會不住教來客搬post換角度,然後索錢,
但可以不理他,剛巧到來時他忙著招呼其他人,樂得自己找個燭光位來拍照。
附近有座造型很西洋風的藏經閣,底下的圓型羅馬柱在吳哥可是絕無僅有的,
加上沒有階梯可通往2F,倒有點長辮子姑娘的故事呢。
Neak Pean 涅盤宮
涅盤宮建在一小島上,外面圍繞著一個大湖,需要走過長長的木棧道才到達,
湖中浸著枯樹,通過後還有浮萍池,盡頭就是涅盤島,全程大約走10~15分鐘。
涅盤是音譯,這裡實質是古代醫院,雖然罕有地並非神廟,
但由於古時的醫學也只是拜拜神和泡泡山草藥,所以結果還是宗教建築。
涅盤宮的標準狀態是浸在水中,不過看別人的相片,旱季時也是可以走近看的,
唯當時是雨季,小島被水所隔,就只能遠遠的眺望那幾個動物造型的出水口。
Thommanom 塔瑪儂 + Chau Say Tevoda 周薩神廟 + Banteay Kdei 斑黛喀蒂寺
塔瑪儂和周薩神廟是在吳哥城之東勝利門外的2組建築,斑黛喀蒂寺則在皇家浴池附近,
都是路過即管參觀一下,若非回顧相片,真的遺忘了這些小東西。
Pre Rup 變身塔
中文名字改很好,變身塔是昔日國王火葬的地方,變身意指死後超生為神。
假如巴肯山已滿,旅行團一般都有改到變身塔看日落,只是日間去看,就是幾支香平台。
East Mabon 東美蓬
回顧相片時跟變身塔混淆了,因為兩者都是紅磚外牆,都是幾層平台上有些塔山,
最後是憑藉東美蓬平台角落的大象區分,跑行程太急也有它的缺點。
Ta Keo 塔高寺
這座廟,還有另一個中文名──茶膠寺!
除了名字膠,復修也......,原因看圖,不解釋。
Ta Som 達松(將軍)廟
又一差點忘了的景點,不過這次看相片有「哦~」的感覺,
因為此廟有一大特色──被蛇樹吃掉的門!
而且這也是微笑國王所建,因此門上有四面佛頭。
有關「將軍」二字其實有點奇怪:
wiki上說這是微笑國王獻給父親的,但書上卻說是為他的開國將軍而建,實在是撲朔迷離。
Prasat Kravan 豆蔻寺
非常小型的神廟,共有5支寶塔,特色是紅磚砌的淺浮雕
相對其他大氣的建築,它完全不起眼,
不過如果著眼復修狀況,卻是眾多古蹟中最自然的,
新舊磚夾雜得來而不見突兀,又能重現昔日的藝術傑作,比雷生春式的假柱和假頭好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