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日本旅行,很迷江戶建築,認為那些庭園、木窗格和寺廟「很日本」,
(結果不論是真京都抑或小京都高山,只得到人滿為患的江戶街)
後來印章集多了,踏足地方廣了,同時喜歡上明維到昭和中期的日西風格,
簡樸的木造房子偶爾搭上的傳統的瓦片屋簷,華麗斑斕的西洋陳設裡總混雜著一兩件日式小物,
所有對比都刻劃了時代變遷中的獨特印記,到訪得愈多,愈是沉迷。
哥拉巴園(グラバー園)是長崎異國建築合集,在南山手山岡上,長崎開港時期西洋人聚居之地,
現在園內共有9楝西洋建築,但真正從幕末就屹立於此的僅有3組:
哥拉巴故居(旧グラバー住宅)、林格故居(旧リンガー住宅 )和奧爾特故居(旧オルト住宅),
其他皆是市政府從長崎各處取得,復修後遷移至此,
以致出現學校、船員宿舍及法院院長宿舍比鄰的奇妙狀況。

這天遊人有點多
樓高两層、原是用作修船時船員宿場的舊三菱第2船屋座落在最高點,
2樓陽台可眺望整個長崎港,再一次盡情地欣賞不對外開放的三菱造船所,
偌大的宿舍清空得剩下一個空洞的辦公室,唯有從支撐著騎樓至2階陽台的8柱觸踫歲月的肌理,
開揚的景觀、上佳的坐向和前方的巨大魚池,當刻不禁有個錯覺:這是西洋群宅間的會所。

每走一層都停很久來看

日落背景的女神大橋好像已是指定動作
小型的舊自由亭與舊長崎高商表門衛所,中型的舊長崎地方裁判所長官舍被活化成不同的觀光用途,
未知是日子不對定是時間太晚,到達時重門深鎖、人去樓空,只能憑藉外型來想像明治光景。

只能過門而不入
既以哥拉巴命名,位於園區低地入口處的哥拉巴故居自然是重點,
縱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木造西洋建築,它三葉型的結構跟一般方正的洋房不盡相同,
沒有正門的設計,似乎隱隱透露了哥拉巴先生平等待人的親切感。
對國外遊客來說,哥拉巴最著名的故事,該數他跟日本妻子的結合是歌劇《蝴蝶夫人》的創作靈感,
源於蝴蝶夫人的悲情,一直誤以為哥拉巴先生就是那個負心漢,實際看過園內佈板才發現:
Mr.&Mrs.哥拉巴的家庭生活相當幸福美滿,二人在日本安享晚年,跟悲劇收場的歌劇全然相反!
非但如此,Mr. Glover(哥拉巴先生全名為Thomas Blake Glover)本人對日本的貢獻極大:
他暗中支持倒幕派、協助伊藤博文等人偷渡離開,有說龍馬亦曾藏身哥拉巴宅的密室裡;
身為麒麟啤酒廠前身日本釀酒公司的股東之一,在KIRIN的官網上可找到哥拉巴先生的豐功偉績;
今天Arashi拿著的麒麟啤上那頭麒麟的原型,就是他的建議,相傳麒麟的鬍子更是以他的鬍子來設計。
他於日本從事造船、採礦、製茶等業務,所引進了西洋科技為明治時期的工業技術帶來很大的提升,
去年擦肩而過的高島礦炭、即將要打攪的小菅修船場、各明治產業遺產......
甚至明治維新本身,都不乏Mr.哥拉巴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的身影。

除了妻子是日本人外,跟《蝴蝶夫人》真的沒有關係
入黑以後才找到其餘的舊宅,晚上空無一人的華宅顯得格外陰森,
儘管燈火通明,還是害怕得在逛過一圈後急急返回人群聚集的地方。
大概全個山頭都是洋人們的居所,不怕怪人出沒,
這裡的宅第都是全屋每三步一設雙開玻璃格子木門,
無論身處庭園哪裡都能以最短距離直接返回房子,
百頁門扉全開時,採光程度跟傳統日式房屋拉門全撤不遑多讓。

據說也是賞夜景名所,但自身的光害很大
小小的舊鋼鐵紀念學校安置在園區最偏遠的角落,外型平凡之極,
相較出島上的旧出島神学校已遜色,更遑論松本的旧開智学校,
唯獨被泛黃燈光渲染得嚴重偏色的一排舊日長椅,比任何華貴的傢俱都要有魅力。
插曲
逛完附近的荷蘭坂有點迷路,在小街左穿右插,不經意乘上電梯,變成從後門進入,
也因此得以在電梯出口一睹私心裡長崎最美麗動人一隅:夕陽映照的山城。
長崎夜景再璀璨,佐稻山上或哥拉巴園裡所看到的一板一眼的點點燈光,
都比不上眼前家家戶戶散發出來那實在的生活感,
新舊交替、日洋夾雜的平房與高樓縱橫交錯地落在緩急不一的坡上,
在和暖而慵懶的陽光照耀下,交織成和合著混亂與秩序的圖畫,
這些獨一無二的存在正向南山手的貓們訴說長崎市的故事。

長崎真是一個不可思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