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見聞錄】明治留給世界的遺產:小菅修船場跡

有關小菅修船場跡的說明可以濃縮成一句話:

1869年1月,英國商人Thomas Blake Glover(也就是哥拉巴園的主人公哥拉巴先生)聯同薩摩藩修建了全日本首座以蒸氣機關推動的滑道式修船場

修船場跡的範圍好小,走一圈的時間大概比事前查巴士路線還要少,
不過留在原地的設備卻十分完整:小小紅磚機房、牽引機、船台和深入水中的軌道,
要不是中間舖了車道,彷彿只要打開閘門,牽引機和船台就能重新把大船拉上岸來。

好有滄海桑田的感覺

去程依單張所說搭巴士,小菅町下車後走幾步就到,
然而由於被舊匯豐銀行打後的景緻吸引,回程選擇走到電車站,
沿岸两邊設滿大大小小的船廠,對岸的三菱工場也在其中,
作為重工迷,即便窺視一下也為之血脈沸騰。

除了工場,還有好多好地方

小菅修船場所代表的工業革命,還有它帶來整個長崎港的機械化船廠,
縱然今天只餘下小小一個角落的遺跡,也值得後人們肅然起敬。

【九州見聞錄】明治留給世界的遺產:那些異人先驅和他們的居留地

初到日本旅行,很迷江戶建築,認為那些庭園、木窗格和寺廟「很日本」,
(結果不論是真京都抑或小京都高山,只得到人滿為患的江戶街)
後來印章集多了,踏足地方廣了,同時喜歡上明維到昭和中期的日西風格,
簡樸的木造房子偶爾搭上的傳統的瓦片屋簷,華麗斑斕的西洋陳設裡總混雜著一兩件日式小物,
所有對比都刻劃了時代變遷中的獨特印記,到訪得愈多,愈是沉迷。

哥拉巴園(グラバー園)是長崎異國建築合集,在南山手山岡上,長崎開港時期西洋人聚居之地,
現在園內共有9楝西洋建築,但真正從幕末就屹立於此的僅有3組:
哥拉巴故居(旧グラバー住宅)、林格故居(旧リンガー住宅 )和奧爾特故居(旧オルト住宅),
其他皆是市政府從長崎各處取得,復修後遷移至此,
以致出現學校、船員宿舍及法院院長宿舍比鄰的奇妙狀況。

這天遊人有點多

樓高两層、原是用作修船時船員宿場的舊三菱第2船屋座落在最高點,
2樓陽台可眺望整個長崎港,再一次盡情地欣賞不對外開放的三菱造船所,
偌大的宿舍清空得剩下一個空洞的辦公室,唯有從支撐著騎樓至2階陽台的8柱觸踫歲月的肌理,
開揚的景觀、上佳的坐向和前方的巨大魚池,當刻不禁有個錯覺:這是西洋群宅間的會所。

每走一層都停很久來看
日落背景的女神大橋好像已是指定動作

小型的舊自由亭與舊長崎高商表門衛所,中型的舊長崎地方裁判所長官舍被活化成不同的觀光用途,
未知是日子不對定是時間太晚,到達時重門深鎖、人去樓空,只能憑藉外型來想像明治光景。

只能過門而不入

既以哥拉巴命名,位於園區低地入口處的哥拉巴故居自然是重點,
縱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木造西洋建築,它三葉型的結構跟一般方正的洋房不盡相同,
沒有正門的設計,似乎隱隱透露了哥拉巴先生平等待人的親切感。

對國外遊客來說,哥拉巴最著名的故事,該數他跟日本妻子的結合是歌劇《蝴蝶夫人》的創作靈感,
源於蝴蝶夫人的悲情,一直誤以為哥拉巴先生就是那個負心漢,實際看過園內佈板才發現:
Mr.&Mrs.哥拉巴的家庭生活相當幸福美滿,二人在日本安享晚年,跟悲劇收場的歌劇全然相反!

非但如此,Mr. Glover(哥拉巴先生全名為Thomas Blake Glover)本人對日本的貢獻極大:
他暗中支持倒幕派、協助伊藤博文等人偷渡離開,有說龍馬亦曾藏身哥拉巴宅的密室裡;
身為麒麟啤酒廠前身日本釀酒公司的股東之一,在KIRIN的官網上可找到哥拉巴先生的豐功偉績;
今天Arashi拿著的麒麟啤上那頭麒麟的原型,就是他的建議,相傳麒麟的鬍子更是以他的鬍子來設計。
他於日本從事造船、採礦、製茶等業務,所引進了西洋科技為明治時期的工業技術帶來很大的提升,
去年擦肩而過的高島礦炭、即將要打攪的小菅修船場、各明治產業遺產......
甚至明治維新本身,都不乏Mr.哥拉巴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的身影。

除了妻子是日本人外,跟《蝴蝶夫人》真的沒有關係

入黑以後才找到其餘的舊宅,晚上空無一人的華宅顯得格外陰森,
儘管燈火通明,還是害怕得在逛過一圈後急急返回人群聚集的地方。
大概全個山頭都是洋人們的居所,不怕怪人出沒,
這裡的宅第都是全屋每三步一設雙開玻璃格子木門,
無論身處庭園哪裡都能以最短距離直接返回房子,
百頁門扉全開時,採光程度跟傳統日式房屋拉門全撤不遑多讓。

據說也是賞夜景名所,但自身的光害很大

小小的舊鋼鐵紀念學校安置在園區最偏遠的角落,外型平凡之極,
相較出島上的旧出島神学校已遜色,更遑論松本的旧開智学校,
唯獨被泛黃燈光渲染得嚴重偏色的一排舊日長椅,比任何華貴的傢俱都要有魅力。

插曲

逛完附近的荷蘭坂有點迷路,在小街左穿右插,不經意乘上電梯,變成從後門進入,
也因此得以在電梯出口一睹私心裡長崎最美麗動人一隅:夕陽映照的山城。
長崎夜景再璀璨,佐稻山上或哥拉巴園裡所看到的一板一眼的點點燈光,
都比不上眼前家家戶戶散發出來那實在的生活感,
新舊交替、日洋夾雜的平房與高樓縱橫交錯地落在緩急不一的坡上,
在和暖而慵懶的陽光照耀下,交織成和合著混亂與秩序的圖畫,
這些獨一無二的存在正向南山手的貓們訴說長崎市的故事。

長崎真是一個不可思異的地方

【九州見聞錄】明治留給世界的遺產:雨中的炭坑

去年在熊本JR站內看到一張A列車的海報,立即被海報上的万田坑吸引著,
一年後,人已在開往荒尾的火車上。
(事實是:A列車是到不了万田坑的,荒尾駅距離熊本尚有40分鐘的車程)

這天的天氣很糟糕,雨從出門開始就沒停過,分別只是大點抑或小點。

荒尾駅到万田坑約2公里,巴士的時間很不親民:一小時一班,
出閘沒看到車,懶得等決定用走的,沿途沒看到類似巴士的車子,選擇應該是正確吧。
靠google map路很易找:過了車尾方向的平交道,一直沿著大馬路走,
上陂後穿過小隧道多走5分鐘,明治日西風格的万田炭鉱館就在右方(不過万田坑在左方)。

國外沒甚名氣的万田坑,在本地卻似乎頗受見學團歡迎,
在這個剛開門的下雨天,便有一隊小學生跟老人團來,擠得門前僅有的有蓋位置水洩不通,
售票處內有簡介展版以及重製模型,補完了已經不復存在的建築,
距離園區入口有一小段馬路,這是遊園間最後見到的完整路面了。

走不久即看到標誌性的竪坑櫓和紅磚外牆的巻揚機房,儘管隔著雨水和河道也無損心中的狂熱,
由遠到近一直拍一直拍,地面從柏油路變成草地再變成泥濘。

機房實在太多人,先到洞內的坑口看看(還是有一團伯伯),
沒有陽光的坑洞既潮濕又陰寒,作業用的更亭、礦井口、運煤車卡仍留在原地,
時間彷彿凝結在閉坑的一天,只有不住從天井滴下的雨水昭告著時代的變遷。

坑口外是機械室和浴室,隔著窗口窺探昭和時代的勞工生活,
順著運煤鐵道走,一邊是重門深鎖的地下通路,一邊是機械維修工場,
鐵皮的維修場既像倉庫亦似工廠,放滿靜止不動的機械和各式各樣的工具,
站在門前簷下看雨,頗有當年工人等卡車來運貨的風貎。

重回巻揚機房,對重工迷來說,佔據了2層樓的巨大絞盤和鋼纜都是夢幻一般的東西,
在昏黃的鎢絲燈下,圓窗和暴雨隔絕了外面的世界,彷若置身昭和時代,
伴著各種操作和壓力裝置、老舊的儀錶和報板,能夠身處其中,真興幸當時看到那張海報。

本來還想四處遊盪,只是經過一個早上的雨水浸泡,泥地成了澤國,
草叢間長出的河道讓百來米的路程變得寸步難行,
不得已,只能遙望遠處的煙囪、鋼架、遺跡…… 算是遺憾,也為再來留下一個理由。

波鞋已經無法走近了
當天的海報,也要感謝DAIGO嗎

【九州見聞錄】明治留給世界的遺產:那個傳說中的廢墟

2015年,日本有一項世界遺產的登錄:「明治日本の産業革命遺産 製鉄・製鋼、造船、石炭産業」

因名知義,都是日本幕末明治期間工業革命的遺跡,
總共由23組設施和建築集合而成,包括冶煉廠、船廠、炭礦、鐵礦、西洋建築等等,
23個項目中,16個位於九州,其中一半在長崎,
這不難想象:維新很大程度始自九州,長崎更是日本鎖國期間唯一對外港口,
日本走向現代化、拋離亞洲的轉捩點,由此而起,
(可惜出島不是原裝,不然整組遺產該是24非23項)
某大國也曾東施效顰,然而維新志士忘了歷代君王對權力的戀棧有多瘋狂。

端島,或是軍艦島,在還沒變得受遊客歡迎前,已是廢墟迷的寵兒,
第一次看有關軍艦島圖片影片的聯想,是《攻殼機動隊》內的場景:海上工廠和出島,
隔離的殘破聚落,被世界遺棄的人們,光鮮亮麗的新時代的反面。
基於動畫設定都是參照日本ACG界最愛的魔窟──九龍城寨,
以致偶爾會不自覺地把這2個被遺棄的黑暗都市重壘,
故事裡的出島同樣位處長崎,真只屬巧合?

現時軍艦島是九州當紅旅遊熱點,儘管昔日的神秘幔幕被揭開,卻較以往要申請或偷渡易於接近,
一般遊客想要登島,可幫襯長崎的船公司,現時有4家還是5家提供上陸行程,
網站都有英文版和預約,收費、行程細節和時間有些差別,直接問Google大神最省時。

選擇了下午開的船,途中經過同系另一遺產組:三菱造船所,
由於造船所不對外開放,以遊客路徑來說,船上已是最接近看到巨型吊臂的地方,
眼力好的話,說不定也能遠眺另一不開放的check point──占勝閣。

重工迷為之雀躍

視乎船公司安排,上了高島見學,可一來不懂日文,二來不夠時間奔向炭坑,
結果只有看看漂亮的模型,著實可惜。

從長崎港到軍艦島船程約1小時,天氣好時浪不大,
朋友教路:座位要揀右方,接近島時就會明白,那是拍照的最佳方向,
下午時分開始背光,看不清島上細節,但能拍到經典剪影。

千期萬待,終於見到真身

上陸雖令人期待,惟真正踏足的地方極少,大概10%也不到,
全程需走在指定的路上,加上圍欄更是只容遠觀無法親近,
主要駐足的見學廣場有3個,再次因不諳日文而無法深入了解各建築物的故事,
唯有趁人家解說時隨意逛逛(其實也只有那條短的見學之路,還要不時給趕鴨仔的趕回人群),
拿著單張,憑僅認得的漢字想象眼前破落建築:
學校、儲炭場、運輸帶支架、山上宿舍、工場、冶煉場、倉庫和宴會廳(以上全屬個人推測),
這邊幻想那飛躍進步的時代,那邊幻想貧困潦倒的勞工生活,
最喜歡的是看著已經沒有用處的樓梯,想著人們日間忙碌地上上落落,
晚上接過在另一邊上學的孩兒,一起回到山上宿舍洗澡晚飯……

40分鐘的見學轉瞬即逝,開放範圍始終太少,寫真或電影裡的名場面皆不見,
較完整的建築均在遠處,在趕鴨仔的路上只能單角度觀看,即便是廢墟迷也「到喉唔到肺」,
若非廢墟迷或歷史愛好者,大概會覺得沒趣,如果至在打卡,不防只參加週遊而不上陸。

可能的話, 最想看是另一邊山上的神社

回程已是黃昏,經過女神大橋可得到背著日落的橋景,
近三菱那邊的山城在日落餘暉下閃閃發光,私心認為比夜景更是吸引。

題外話:
軍艦島作為申遺的一部分曾遭中韓等國家因奴役勞工而抗議,需在目錄上加上強徵勞工
這...有點歷史的名建築大抵都伴隨著血和肉吧,難道長城附錄要加上孟姜女的故事、鬥獸場要連著《Gladiator》一起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