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的缺口掘出灰燼,劃上不褪色的符號
剩餘的、累積的都丟進許願池
向凱撒祈求所得的回應,是圈套抑或道路
第一次的不安與惶恐是如此迷人
第二次,儘管仍青澀,怎變得自以為是
熟習以後,就會變成大人嗎?
變成大人以後,就會不再害怕了嗎?
結果,還是很害怕呢
在末日後存在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面對著無盡的絕望,一切的瘋狂和扭曲都可以容許吧,
而在眾多的瘋狂和扭曲之事當中,最瘋狂的,莫過於懷抱希望生存下去。
Mad Max: Fury Road正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Max的最低限度survive、Furiosa對妻妾們的救贖、Immortan Joe的繼後香燈,
還有妻妾們和沙漠上的女人,不只自己,更希望別人、後世的生命可以延續下去,
他們用盡了一切瘋狂而扭曲的方法去掠奪、抗爭、尋覓,
為的就是在絕望的末世持續著脆弱而又悲哀的生命,生存原來那麼美好嗎?
另一個對照是war boy,與生俱來的絕症和教育讓他們看到盡頭,存在就為了成就別人,
唯有轟烈的犧牲才是生存的證明,死亡真有那麼可怕嗎?
電影結束在最美滿的一刻,人民有水喝、暴君被推翻,彷彿從此以後就能幸福生活下去,
但假如,水的份量只夠所有人一天飲用,那明天要怎麼過?
又假如,刺蝟車族當晚就要來犯,那今晚又要怎麼過?
末日依然是末日。
古時先知帶著神又愛又恨的人民到流奶與蜜之地,最終卻讓這片應許之地峰煙四起,
不論一個人或一族擁有多少,只要有別人不足夠,掠奪與戰爭就必然會發生,
為甚麼流奶與蜜不若嗎哪和鵪鶉般,無法私藏卻足夠果腹呢?
實在有點抱歉,逛了幾天神廟,大概患上寺廟疲勞,而且吳哥城外皮的建築都是小品式的,
到了最後一天已是走馬看花,若非很有特色,甚至乎忘記了自己有沒有去過。
又稱為「父廟」,是微笑吳哥王為其父而建的宗廟(母廟是塔普倫)。
遊書說從門口到廟中心的門是愈往內愈小,後來甚至要哈著身通過,以表示來人的恭敬之心,
不知是否入口有差,現場通過時卻感到門時大時小,不像別人拍的工整。
中心點是國王爸爸的骨灰壇,但資料上說原物早已被毁,現在見到的是後來修復成果,
難得地,遇到了要錢黨:這裡有位人兄會不住教來客搬post換角度,然後索錢,
但可以不理他,剛巧到來時他忙著招呼其他人,樂得自己找個燭光位來拍照。
附近有座造型很西洋風的藏經閣,底下的圓型羅馬柱在吳哥可是絕無僅有的,
加上沒有階梯可通往2F,倒有點長辮子姑娘的故事呢。
涅盤宮建在一小島上,外面圍繞著一個大湖,需要走過長長的木棧道才到達,
湖中浸著枯樹,通過後還有浮萍池,盡頭就是涅盤島,全程大約走10~15分鐘。
涅盤是音譯,這裡實質是古代醫院,雖然罕有地並非神廟,
但由於古時的醫學也只是拜拜神和泡泡山草藥,所以結果還是宗教建築。
涅盤宮的標準狀態是浸在水中,不過看別人的相片,旱季時也是可以走近看的,
唯當時是雨季,小島被水所隔,就只能遠遠的眺望那幾個動物造型的出水口。
塔瑪儂和周薩神廟是在吳哥城之東勝利門外的2組建築,斑黛喀蒂寺則在皇家浴池附近,
都是路過即管參觀一下,若非回顧相片,真的遺忘了這些小東西。
中文名字改很好,變身塔是昔日國王火葬的地方,變身意指死後超生為神。
假如巴肯山已滿,旅行團一般都有改到變身塔看日落,只是日間去看,就是幾支香平台。
回顧相片時跟變身塔混淆了,因為兩者都是紅磚外牆,都是幾層平台上有些塔山,
最後是憑藉東美蓬平台角落的大象區分,跑行程太急也有它的缺點。
這座廟,還有另一個中文名──茶膠寺!
除了名字膠,復修也......,原因看圖,不解釋。
又一差點忘了的景點,不過這次看相片有「哦~」的感覺,
因為此廟有一大特色──被蛇樹吃掉的門!
而且這也是微笑國王所建,因此門上有四面佛頭。
有關「將軍」二字其實有點奇怪:
wiki上說這是微笑國王獻給父親的,但書上卻說是為他的開國將軍而建,實在是撲朔迷離。
非常小型的神廟,共有5支寶塔,特色是紅磚砌的淺浮雕
相對其他大氣的建築,它完全不起眼,
不過如果著眼復修狀況,卻是眾多古蹟中最自然的,
新舊磚夾雜得來而不見突兀,又能重現昔日的藝術傑作,比雷生春式的假柱和假頭好看太多了。
巴肯山是在大小吳哥之間的一座小山丘,山上建有巴肯寺,頂上有5座象徵須彌山的寶塔,
但一般上巴肯山的遊客都是衝著日落而來,廟是怎樣倒是不重要。
每逢黃昏都有太多人湧上來,因此巴肯山有人流和時間限制:每天只限300人,還要在5:30pm前上山,
決心要上來看日落的朋友就要預早一點,5點才出發的話很有機會摸門釘呢!
早在4點到達山腳,水牌上畫著3條上山的道路:
結果當然是走那唯一的人行步道,相比Kbal Spean,步道又寬又平坦,唯一敗筆是遊人多得有點擠,
巴肯山只有6x米高,10~15分鐘就能攻頂,途中還可在lookout稍息,配套算不錯。
頂上是吳哥式的平台,但維護做得不太好,寶塔現場看來像是化寶塔,
儘管距離日入還有一段時間,平台上的人們早已搶好向西的台階,
遲來的人只得站著或坐在較爛的地上,坐了一會爛地便靜極思動,四處走走,
搞笑的是,四邊的階梯也有人坐,那怕是背向夕陽的東方……
正值雨季,加上前一天在洞里薩湖的暴雨,早對日落不存寄望,
再看一下厚厚的雲層,在平台上遊盪了大半小時就撒退了,
離去時還未到5點,山上依然人頭湧湧,只是直到天全黑也見不到太陽,這次算是賭對了。
由於天沒黑,還買到前一天買不到的竹筒飯呢。
少時沒看過電影,道聽塗說《花樣年華》的結局裡有個秘密留在吳哥窟的樹洞,
幻想中的畫面是在巨大的洞窟裡滲著微弱的天然光,有一個人在參天樹前輕輕說秘密......
後來搜集資料時知道這是美麗的(?)誤會,窟其實是高棉語中「廟(Wat)」的音譯......
FF時間完結。
吳哥窟又名小吳哥,未知是不是用以區分吳哥城(大吳哥),
是吳哥遺址其中一個最熱門的景點,外形特徵是頂頭的「五支粟米」及其水中倒影。
柬埔寨國旗上的「三支粟米」就是吳哥窟掠影,可想而知吳哥窟在整個古蹟群中的地位。
(歷史資料可在wiki上找到,在此就不多說了)
雖說是「小」吳哥,但它的面積對只用雙腿行走的旅人來說也不算小,
從下車處過護城河到正門至少要走10分鐘,
而從後門進入則要走5分鐘左右,卻會錯過長長的那伽橋和石獅子。
吳哥窟共有三層平台,1F有著名的迴廊浮雕,四面共八幅,
不熟悉吳哥歷史又沒有嚮導的人們只認得最神怪的「攪拌乳海」,
其他大約是打仗和出征,有威武的大將和虐殺的場景,邊走邊自行想像當中的故事。
大概還沒到旺季,除了「攪拌乳海」那邊,其他浮雕前都沒有人,
在迴廊走動很悠閒,唯獨每隔一小段都有上下級有點累人。
轉角處有些飛天仙女浮雕,看著她們的黑bra,見證了遊客的不文明!
約40分鐘慢行了迴廊一圈,見到階梯便隨便走上,
舊一點的旅遊書說吳哥窟的階梯多陡多危險,
不過現在大部分破損的樓梯均已裝上木梯級或禁用,陡峭的還裝有扶手,
所以儘管2F上3F的階梯出名又斜又危險,卻絕對比巴雲寺的蜘蛛爬來得輕鬆。
(何況整條梯上也是遊人,要是掉下還有人墊背 )
看原裝階梯,最大難度除了陡峭,還有每一級都非常的窄,
大概需要全身貼著梯級爬行才能安全上落,
雖說這是為了表達對天神的崇敬,但難不成當年的國皇也是像貞子般爬上爬下嗎?
2F也有迴廊,不過沒有壁畫,迴廊與平台間有經典的柱窗櫺和大幅飛天仙女浮雕,
3F在衣著有些限制:有袖衫和及膝褲。
(真奇怪,一個動不動就拿J出來膜拜的宗教,怎麼反而介意信徒穿長褲還是短褲?)
沒有地圖指南,基本上就是亂走,看到哪裡有路便走到哪裡,
途中遇到各種佛像,據說為免被盜,大部分已移至博物館,
剩下不少都是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看起來像是隨意擺放,
只有2個身披袈裟的毗濕奴(Vishnu)像,工工整整地讓人供奉。
wiki有說明不同的建築特色,惟身處其中時卻分不清天南地北,不過事後靠相片亦不難認出。
角落處有「階梯式走廊」,當時只覺線條和結構都很漂亮,原來還有保持水平的作用,
迴廊間有很多走道和天井,原來是田字閣和儲水池,因為池邊總有梯級,最初認為是泳池來的。
頂上的面積不大,人很多,逛起來有點擠,大約15到20分鐘便走完一圈。
透過窗櫺可眺望附近的叢林,也能近距離觀看象徵須彌山頂峰的(粟米)寶塔。
因為座向關係,旅遊書教下午遊吳哥窟較好,
不過在天陰的日子,上午下午分別不大,
但看別人的相片,似乎在吳哥窟裡看日落也別有一番風味。
到吳哥窟看日出是非常熱門的行程,租車的話大約要加US$5-10,
標準的吳哥窟日出相片上,吳哥窟前方總一片水中倒影,
看起來像是一個湖或是護城河的一部分,
實地看過後會知道,那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水窪,
早晨時分,就是人人迫在水窪前等日出。
這次旅程當然也安排了吳哥窟日出,
晨早5時出發,在水窪前站好位置不到5分鐘就開始下雨,還要愈下愈大,
最後更要瑟縮在漏水的破屋(好像是藏書閣)中避了一陣雨才能離去。
隔一天始終不死心,追加一次日出,
這次沒有下雨,但雲層很厚,除了較清晰的剪影外,太陽依舊失蹤。
大概近年跟日出日落無緣吧,安排的兩次日出日落都沒有遇到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