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the lesson (29 Jan)

過去
上週未的堂上作業是畫出記憶最深刻的居家,自聽到老師描述的那句「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地方」後,人便陷入了一陣沉思。

「沒有甚麼是能永遠記住的。」這是當下一刻的難過。那個重要的地方,那些寶貴的回憶,早就預備好,只是每次審視回顧,總發現嚴重的記憶流失。

回憶之地共有三個場所,在第一次搬走以後的幾年內,逐漸忘掉第一家的裝潢,第二次搬走時,也心知無法永遠記下那個地方。近年,每當想要記起第二家的房間時,卻總是出現第三家的間隔,欲回憶第二家的陽台時,偏會出現第三家的廚房,至於第一家,甚至已經不敢回顧,唯一的印象,是一座比回憶要小很多的石像。

所以,在堂上看到同學畫上空的了的地方時,回應是大家的記憶都不很完整。比之畫出來的地方,空白了的房間給我的感受更深。當空間都變成片段,然後每個當事人擁抱著零碎的部分,向世界說著自己以為最完整的故事,我正為被遺忘的章節默言。

現在
也許是例子的引導,也許是新不如舊,似乎同學們說的都是過去了的地方,當時心想有幾多人會說是等下回的家?

回憶是珍貴的,一去不返的日子是最值得懷愐的,即將要清拆的舊建築是需要保護的。只是,每一個現在,也終於會成為過去呀,為甚麼不在擁有時珍惜,卻要在遺忘中回憶?

侏羅紀公園大平反

好氣憤!剛看了一本電影評論的書,講到《侏羅紀公園》,說它成功是因為它是商業片,是荷里活的商業片。

是商業片不錯,但說到好像誰人都能寫出和拍出如此空前的商業片,只讓人感到評論者的象牙塔有多高。

孩童時候看,得到的不只是娛樂,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知識。真的很想走到那位評論者面前,問問他在看《侏羅紀公園》以前,可知dna能複製生命?!

在影評人的腦袋裡,是不是只有藝術性或意識形態或象徵意義?是不是只愛對過去愐懷和致意?然後就隨便把一切科學或專門知識和啟發打為商業?

對於那位評論人,大概不會理解《侏羅紀公園》跟《明日之後》或《2012》之流的分別吧。

week1

星期五的課說到社會學所關注的,並不是individual,而是整個群組。

星期六的課正好補充了一段:當權者愛用collective noun來代表群眾,個人聽起來好像很刺耳,但這不正是社會學所在意的權力關係─us and others嗎?

另一方面,戲劇所在乎的,似乎是比較個人化的human condition,源用us and others的說法,大概可以想像為在Others的權力之下,讓individual從小的us中站出來。

 

(可惜下週出國,同時錯過了2科有趣的課)

戲兩齣

resserver因著讀書的關係,看了兩齣本來完全不打算看的電影,跟預期一樣,有點悶、也有點老土。

先看的是《機動部隊—警例》,在憂酷上找到,眼見魔獸剩下最後一天的月費,便一面等load一面開game,還好有任務作伴,不然一定給悶倒,也許劇情太簡單,90分鐘的戲只要「看」20分就可以,其餘隨便聽也能猜到前文後理,而作為PTU系列的一員,也少了那份命運式的幽默感。後來知道是電視電影,心想也該是這種質素吧。

好像都沒有評價,其實有甚麼好評價呢?中心思想?每天上班所看的活劇,難道還不夠多嗎?


另一齣是千辛萬苦租回來的《色情男女》,比前一齣要好,但這類諷刺時代的劇情,一旦過了所屬的時代,也只能以歷史見證承傳下去。

色情男女

在這部作品中,除了內容外,導演更用鏡頭的跳換來顯現理想與現實間的衝突和矛盾,並清楚點出電影圈的生態狀況,例如出資老闆的黑金背景、不懂藝術只重票房,與包括導演在內的幕後工作人員在景氣不佳,無片可拍的情況下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以及觀眾不重內容只看噱頭的心態,還有三級片星的內心世界等,皆有著深入而大膽的剖析。

這是在wiki看到的解說,想說:資本家不會藝術不是罪吧?

堂上,老師說人死後他的作品會洶湧而至,但,假如要為一個人下定論,在他生時實在難以做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