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 or core?

看異國故事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便是認識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

在《Side Effect》中,男主角說:在他家鄉,一個人要見心理醫師、要吃精神科藥物便等同有病,在紐約,這樣做是想要變得更好。

這大概也是一種American value吧,連情緒也能包裝成商品。

不能低落、不能沮喪、不能傷心、不能哭,社會人要積極、要樂觀、要笑,如果不能,便吃藥吧。儘管藥不能令服者變成另一個人,卻令人自覺更能融入社會,在明明應該覺得不安的陌生環境更自如。

女主角的上司、丈夫舊友的妻子、心理醫師的妻子……好似隨便找個路人也在正在服用精神科藥物般,更甚者是大家都能如數家珍般分享自己的藥物經驗。一時之間,彷彿吃藥才是正常的生活態度。

只是故事也帶出了兩個反差──其一是心理醫師的妻子,她為面試而吃藥時其實自信滿滿,反倒是面試失敗的低落樣子比較需要吃藥。另一個是女主角,她是所有說要吃藥的人之中看似最有需要的一位,但原來看起來嚴重的情緒病卻是假扮的。

人吃藥,是為了變好,還是因為藥被製造了出來?

雖說是隨便找個路人,但怎麼路上剛巧全是女人呢?
性別問題大概已經談了多個世紀,然而似乎女人還是帶著古老的子宮病哦。


後話:Rooney Mara好漂亮,不過不知為甚麼常跟Carey Mulligan調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