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外

開初的時候,覺得《天與地》很不錯,很喜歡裡面沉鬱而壓抑的氣氛,還有主角四人各自展現的創傷反應,不過後來劇情逐漸明朗,回歸到兄弟情仇和「呃女人錢」後,就開始有一集沒三集在看,就連最經典的「city is dying」論都沒在tvb.com翻看,直到最後數集才再次投入,追回劇情。

事實上,觀眾討論和媒體反應比後來的劇情更有趣,據說「city is dying」的前段是講人們被訓練得吃同一種食物、看同一種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信奉同一種生存價值,如果還加上「分享同一段金句」,那不就是往後幾天洗版的預言嗎?更有趣的是喜好者對師奶們或不認同者的評價,假如觀看同一種節目會把城市推向死亡,那師奶之於批判者正是維持這個城市免於死亡的平衡;假若一百個人說一百種話而能互相尊重叫「和諧」,那尊重其餘九十九個不說「city is dying」、不愛Rock n Roll的人才是劇中所講的Rock n Roll精神。

法蘭克福學派一直批判大眾文化,提醒世人虛假意識和虛假自我的危險性,雖然作為精英文化的對立面個人是不贊成的,然而意識形態總是在最認同的關節上滲入,文化工業的可怕之處並非沒有選擇,而是在現有選擇+1時就滿足了。

劇未有這樣的一句說話:「不同的決定,會走出不同的路,但終點是相同的。」
對於手握生殺大權的作者來說,也許正是如此,然而終點所泛起的漣漪,卻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