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馬凌諾斯基...... 和我們

作為一個做學問的人,有甚麼話應該公開說,有甚麼是要私下說,這中間,實在有一點比學問還深澳的學問... 

早前期末報告,同伴在趕急下說溜了一個萬惡不赦的貶義詞,於是接著的十分鐘,一直被連環炮轟著,還好當時很多人都早退了,不然相信死得更難看。事後談論:這些話心裡想著便算了,總不能大庭廣眾說出來嘛。 

最近,孔教授完美地示範了一次說溜嘴的禍患,當然也可能是他愛出名,但其實心裡多少有點同情,除了刻意不說國語那段比較不切實際外,其餘都只是個人感情較重,若是朋友間閒話,大概還欠幾句粗話,唯一大件事的,就是被別人知道了。不過看他事後回應,真的很小家子氣,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覺得自己有道理便據理力爭,不要一副含冤莫白的媳婦模樣!

同類的事情,相信在馬凌諾斯基當年日記公開時震撼更大,然而今天翻看維基,查到的都是他的理論和學說,反觀孔教授,篇幅已經不多,還要大半都是這件事的八掛,似乎在學問上,他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呢。

天地之外

開初的時候,覺得《天與地》很不錯,很喜歡裡面沉鬱而壓抑的氣氛,還有主角四人各自展現的創傷反應,不過後來劇情逐漸明朗,回歸到兄弟情仇和「呃女人錢」後,就開始有一集沒三集在看,就連最經典的「city is dying」論都沒在tvb.com翻看,直到最後數集才再次投入,追回劇情。

事實上,觀眾討論和媒體反應比後來的劇情更有趣,據說「city is dying」的前段是講人們被訓練得吃同一種食物、看同一種節目、支持同一種政治立場、信奉同一種生存價值,如果還加上「分享同一段金句」,那不就是往後幾天洗版的預言嗎?更有趣的是喜好者對師奶們或不認同者的評價,假如觀看同一種節目會把城市推向死亡,那師奶之於批判者正是維持這個城市免於死亡的平衡;假若一百個人說一百種話而能互相尊重叫「和諧」,那尊重其餘九十九個不說「city is dying」、不愛Rock n Roll的人才是劇中所講的Rock n Roll精神。

法蘭克福學派一直批判大眾文化,提醒世人虛假意識和虛假自我的危險性,雖然作為精英文化的對立面個人是不贊成的,然而意識形態總是在最認同的關節上滲入,文化工業的可怕之處並非沒有選擇,而是在現有選擇+1時就滿足了。

劇未有這樣的一句說話:「不同的決定,會走出不同的路,但終點是相同的。」
對於手握生殺大權的作者來說,也許正是如此,然而終點所泛起的漣漪,卻不盡相同。

每日以後

兩年過去,每日一相計劃也該劃上句號,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輪顏色練習。

 


a

去年加入了每日一自拍,開始稍為了解自己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