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夢與幻想夢的分別

結果,愈認真看待的電影,便愈發現問題。由於身邊看過《Inception》的朋友都讚不絕口,同事間還議論粉粉,抱著很大期望入場,結果愈看愈不對勁。

首先看到的,是許多別的創作的影子:五十年短版的《長夢》、場影慢速轉變的《Dark City》、簡易版黑暗遊憩內心樓梯(原來是Escher的錯體畫,慚愧!)、還有跟《Shutter Island》相約的主角老婆幻影,其實本該想到《Matrix》的,不過那是離場後的事了。

當然,假如沒看或沒有很欣賞以上的電影或漫畫,電影還是很新穎的。

那故事呢?
只能說作者把夢看得太簡單、太平面了,不知讚譽的朋友有沒有對照過自已曾作過的夢,單以個人經驗,就足夠質疑故事內的夢系統:

  1. 夢到死亡就會醒?
    有關身死以後的夢也造過數次,其中一次是從死到升仙,然後當了雪神飄到獅隧下雪…對,也許機會不高,但夢裡的死亡不一定表示夢的完結。
  2. 夢中角色
    電影裡,每一個入夢的人都是自己,即使在他人眼中換了樣子,角色上也還是本人,影評愛拿莊周夢蝶來說這齣戲,問題來了:夢到蝴蝶的人,在夢中是一隻真正的蝴蝶呀。也就是說,便是強迫別人進入自己的夢,也不能肯定對方在夢中的角色是其本人吧。而且,夢中角色還不限於生物,可以是死物,更可以只是一組數字。試問,一個意念又如何incept進一條算式裡?
  3. 電影夢
    這種夢大概很多人也造過,即是縱不是第一身經歷,也清楚夢裡其他角色發生的情節。曾作過最清晰的電影夢裡,我是其中一角,但當沒有我的戲份時,就能「看」到其他角色的劇情,而且是電影鏡頭下的故事發展!套用inception裡的系統,也就是我是有可能知道潛意識所衍生的人物所經歷過的事,不若戲中只是「行行企企二打六」。(在這裡比較像是matrix的agent們)
  4. 夢中夢與夢過夢
    這我可不太清楚,一覺數夢是夢中夢還是夢接夢。先假設那是夢中夢吧,記憶中這樣的夢無論作過多少個,醒來還只有那一次,沒有發生過一層一層睜眼的情況。又假若那是夢接夢,這不是代表了離開一個夢以後,不只有limbo或別層嗎!
  5. 夢與現實
    這個簡直不想說,回想在車上睡覺的經驗,難道車子左轉,夢裡就會傾斜了麼?

深明作者想把概念化為創作的渴望,但要為現實世界的現象編個系統,不是幾個人在冷氣房談一下就可以得出說服人的結論的。

有關於夢,最後想說的是,一直追求的,是夢裡的不可預知,而不是玩SIMS,由於這跟作者本欲傳達的訊息有一段很大的差距,故一直都看得極不投入。


─後話─

直到近年才發現,《Dark City》真是一部很具啟發性的好電影,已經不止一次在看別的電影時想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