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甚麼都沒有超越

吐糟時間

如果是在iphone還沒沒落之前,
如果是在johnny depp還沒因《魔盜王》而大紅特紅之前,
《Transcendence》大概算是一齣還不錯的B級片。

現在,變成了一級演員誤接了十年前的二流科幻劇本而拍成了一齣三流愛情片。

故事涉足的題目很多:
{[人工智能、(意識、靈魂)]、連線}、
{納米科技加持下的物質轉換}、
{人工促進的生物進化、肉體再生}……

每一組括號都是可以獨立成書的話題,只是括號外的連帶性其實不高,
像是人工智能跟納米機械人本身就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然而作者卻粗暴地把完全不搭調的話題歸咎於主角的transcend和女主角的心願,
再煞有介事的大吹特吹雲端意識帶來的人類危機。
想一下,即使沒有連線,沒上載主角意識,
戲中的納米改造人本身也是近乎於科學怪人般的劇本吧,
真有必要如此貪心嗎?

即使強如Michael Crichton或衛斯理,
也不曾打包如此之多的議題進同一個故事,
想像力再怎樣無限,但載體總是有限的,
就像是小孩子第一次畫畫般,想要把剛接觸到的新世界都收到有限的畫紙上,
最終畫上只會得到因著太多筆足而成的幾團黑壓壓的不明物。

既然聯想到了Michael Crichton,完場時自然地看了一下credit,
畢竟故事看起來那麼老舊,說不定也有可能是大師早期的作品,
結果Michael就找不到了,Nolan倒有一個──executive producer。

雖不是個人所好,但看Nolan的電影已逐漸形成一種pattern:
總會邊看邊想到別的作品,算是溫故知新的bonus吧。
這次自自然然就想到了《奈米獵殺》,還有原振俠的海棠,
後來朋友提及,想到CA2裡的Zola......回到家裡,突然想到康維十七世。

找crew資料時發現了Wally Pfister對復仇者的意見,
實在不得不再看低一點這位新手導演,
What’s really important is storytelling?
沒有logical的story,說甚麼illogical form of storytelling?!


思考時間

最近看一篇文章提及Walter Benjamin,
自不免想到了萬用的《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如果Benjamin復生,不知會怎樣看待上載意識這回事──
機械複製出來的藝術是沒有靈光的,然而靈魂本身的複製又如何呢?

戲中前後都有提及consciousness,
探員要求pinn證明她有自我意識,電腦反要求人先證明,
如果改成unconscious,不知會不會變得更有趣?

另一教授認定已能上載猩猩的意識,
那,猩猩的潛意識又有否上載?
然後,電腦也會做一些無意識、意味不明的行為嗎?

故事中的transcend Will是在Will死後才active的,
但假如真人Will沒有絕症,那上載後,世上便將會有至少兩組Will意識同時存在,
既然是同一個靈魂,上載後的第一個夢,會一樣嗎?

不過,人工智能會做夢嗎?
如果會做夢,那夢會被incept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