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完Ironman,不知怎的,想到了Batman

一直覺得跟Christopher Nolan失諸交臂,他的點子雖好,但永遠珠玉在前,看時總是遲了那麼一點。

Dark Knight前不巧看了Jack Nicholson版小丑,Inception前Shutter Island上畫......

就在去年入場看《The Dark Knight Rises》的前一天,Soul Eater剛好譯出了第100話,瑪嘉爸爸教訓兩個「本死」的同伴:求生的力量遠比置諸死地來得大,迫他們拼命活下去。差不多的說話,隔天從監獄醫生口中而出時,頓時有點畫出腸的狀況;而在預估男主角怎樣離開監獄的情況下,他爬來跌去的劇情也變得悶場連連。

也許這就是與Nolan總是錯過的緣份吧。


上一個時代的英雄,是被挑選的天之驕子,是無敵的、嚴肅的、純粹的;
逐漸地,原來英雄也是凡人,有缺點也會軟弱,同時也有人性中的陰暗面;
爾後,英雄還會崩潰、會墮落、會死。

一切那麼合乎世界思潮的進化,由大論述到個體化到本體的瓦解。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英雄亦可以是任何人。
換一套衣服,羅賓便成了夜翼,再換一套戰衣,夜翼就是蝙蝠俠。
維基說蝙蝠俠是一個符號,電影作者索性再說白一點:蝙蝠俠只是一個象徵,戴面具就是為了讓別人可以隨時承繼蝙蝠俠身分。

然而,當英雄担起了「有血有肉」的凡人角色時,他的對頭卻愈來愈神格化起來:完美的體格、絕對的力量、龐大的組織、偶爾還附有不死身或無限的復原能力,如果要說弱點,那唯一的缺憾大抵就是太愛放生英雄了。

於是,七拼八湊的英雄和有自毁傾向的奸角,就是這個世代的經典英雄片。

愛上一版的《Batman》,除了因為Tim Burton營造的氣氛和《The Beginning is the End is the Beginning》外,還有每位奸角那悲劇命運和扭曲的性格。

現在,只餘下一個主角獨腳故事而已。